管理體系: ISO9000 | ISO9001 | IATF16949 | ISO14000 | ISO14001 | ISO13485 | ISO22000 | SA8000 | OHSAS18000 | QC080000 | AS9100 | ISO27000 | TL9000 | ISO17025
浙江地區: 金華 | 臺州 湖北地區: 武漢 江西地區: 南昌 | 吉安 福建地區: 福州 | 廈門 | 泉州 廣東地區: 深圳 | 佛山
社會責任國際(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 ,以下簡稱SAI)是SA8000標準(即社會責任標準)的制訂和執行機構,其前身為1997年成立的美國經濟優先認可委員會(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以下簡稱CEP),是一家長期研究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2001年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SAI)。
20世紀90年代,部分美國公司的海外企業讓當地工人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的情況曝光,引起美國公眾、勞工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抗議。迫于國內壓力,美國跨國公司紛紛制訂了各自的社會責任守則,要求其海外企業和供貨商遵守。隨后,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紛紛建立自己的社會責任準則。這一做法逐步為其他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采納。由于跨國公司間的社會責任守則存在差異,其供貨商不得不接受根據不同守則開展的社會責任審核,極大地增加了跨國公司供貨商的負擔。為統一企業間的社會責任守則,1996年6月,歐美的商業組織及相關組織召開了制訂規范的初次會議,會議一致同意制訂一個可用于審核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I的前身被指定為維護新標準的組織。1997年10月SA8000標準公開發布。2001年12月SAI發表了SA8000標準第一個修訂版,即SA8000:2001。SA8000標準原則上每4年修訂一次,新標準頒布兩年后,將頒布根據新標準制定的認證指南。
SA8000依據《國際勞工組織憲章》、《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條約制定,其主要內容涉及:童工、強迫性勞動、健康與安全、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歧視、懲戒性措施、勞動時間、工資、管理體系等。SA8000標準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旨在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條件,最終達到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SA8000標準是一個通用的標準,不僅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不僅適用于各類工商企業,也適合于公共機構。另外,SA8000標準還可以代替公司或行業制定社會責任守則。
SA8000的制訂工作由SAI的咨詢委員會具體負責。該委員會目前由企業雇主、研究機構、非政府機構和工會代表共28名成員組成,其中僅有指定的22名成員享有表決權,另外6名成員僅在正常成員缺席時才享有表決權。28名成員中,14名來自美國,3名來自亞太地區。SA8000標準及其認證指南的制定和修改均須獲得咨詢委員會成員的一致同意。當對SA8000具體條款的解釋出現爭議時,SAI將向國際勞工組織咨詢意見。
從事SA8000認證的機構,需向SAI提出申請,在通過SAI審核并獲得SAI授權后方能開展相關認證工作,否則其頒發的認證證書無效。據了解,目前經SAI認可的國際認證機構共9家。
SA8000的認證過程與ISO9000相似,與ISO9000、ISO14000的區別在于:這個新標準除了對體系的要求外,還包括生產運作方面的要求。通過論證的公司會獲得證書,并有權在公司介紹手冊和公司信箋中使用有關標志。此外,它們還可得到SA8000證書的副本用于促銷。SAI委托獨立的評估行審查SA8000的執行情況。SAI對該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指導。
申請SA8000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證明企業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則;對照SA8000規定自測公司情況,一年內進入申請程序。一旦論證評估機構接受了申請,企業就成為SA8000申請者。評估小組肯定工廠完全符合標準后,發給SA8000證書。證書有效期3年。認證機構每6個月或每年進行一次監督審查,每3年進行一次全面審查,以延長證書的有效期。
雖然SA8000尚未轉化為ISO國際標準,目前僅為一項由企業自愿執行的標準,但勞工問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正成為各方日益關注的問題。目前,在市場的驅動下,包括SA8000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對貿易的影響正日益增大,SA8000將對我國出口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但SA8000認證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也不完全是負面的。從長遠看,可以利用SA8000改善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重新設計制造成本的構成,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價值:一是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二是獲是出口銷售的競爭優勢;三是改善企業與公眾、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關系;四是提高生產率,有效地吸引人才,并使員工發揮出較高的績效;五是優化與客戶的關系,穩定和持久交易關系。現階段那些希望能得到一些大公司的穩定訂單,尤其是已經進入國際采購商通道的國內企業,就需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